萌爸聊育儿
今天给各位分享萌爸聊育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萌娃教育爸爸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青春期的儿子为什么总问奇怪的问题?2、熊孩子脚踢男子遭揪起背摔脚踹,遇熊孩子你会出手吗?3、孩子上幼儿园是早入园还是晚入园好?4、二孩家庭,是不是根本做不到“一碗水端平”?5、宝宝添加辅食的正确步骤,新手妈妈要注意什么?6、为什么说有条件的话,孩子一定得自己带?青春期的儿子为什么总问奇怪的问题?
很喜欢问为什么。比如听到小鸡的叫声,就会问父母小鸡为什么这样叫?吃面条时就会问父母为什么面条长这样?每当此时,父母就觉得涛涛的问题很搞笑,也没当一回事,总是敷衍作答“因为它本来就这样啊!”慢慢地,涛涛变得不爱问了,父母也图了个耳根清净。
结果,涛涛上小学后,老师跟父母反馈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每次点涛涛回答问题时,涛涛都不情不愿,甚至还来一句“它本来就是这个答案,没有为什么。”这下子,父母才联想到之前的教育方式,彻底慌了神。
很多家长都不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 提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依靠的是技能,而提问题,依靠的则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统计表明,一个孩子在5岁前,大约会提出约4万个问题,这正是他们大脑飞速发育的表现。而 越是喜欢提问题的孩子,就越聪明。
一、孩子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是聪明的表现。
1、爱提问的孩子拥有主动探索的能力。
当孩子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萌芽阶段时,他们会 通过提问来提高自己的探索能力,很多在我们看来幼稚可笑甚至是没有逻辑的提问,其实都蕴藏着他们思考问题的条理。很多科学家都拥有极强的探索能力,比如,小法布尔因为对昆虫有兴趣,经常探索“为什么”,成为了伟大的昆虫学家;小爱迪生喜欢探索生活中的东西,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
2、爱提问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强。
爱提问的孩子喜欢动脑筋,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从而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他们考虑问题会更加全面,也很善于把事物关联起来,一个个分析其中的联结关系,从而使 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变得很强。那些大侦探和警察,可都是逻辑强人哦。
3、爱提问的孩子自信心强,受挫能力强。
爱提问的孩子因为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敢于提问,敢于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这样的孩子以后也不会害怕被拒绝,相比其他孩子来说,他们的 内心更加强大,并且富有自信,潜在受挫能力较强。
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因为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会向家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一定要认真倾听认真对待,如果采取不耐烦或是置之不理的态度的话,将会对孩子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家长乱给答案,对孩子的认知有很大影响。
1、使孩子丧失观察力。
对于孩子问的问题,如果家长直接说“就是答案这样,没什么好问的”、“我也不知道,以后你就知道了”等等, 这种回答方式会直接抹杀孩子的积极性,磨灭孩子的观察力和好奇心,让他们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这个样子,根本不值得观察,也不值得探索。
2、使孩子理解力差
对于孩子问的问题,如果家长总是说“小孩子知道那么多没用”,或是用“哦哦”“嗯嗯”等方式来应付的话,孩子会慢慢变得不敢问、不想问,渐渐地,他 会对提问丧失兴趣,害怕提问,对于不理解的东西都是囫囵吞枣一带而过,以致于理解力越来越差。
3、使孩子记忆力差
如果孩子的理解力差,那么为了记住东西,完全就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短暂入脑,因为不理解,所以就根本记不住,更别说长期记忆了,如果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以后的生活或职场中,将会成为孩子成功的极大阻碍。
爱提问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愿意学习的,只要父母抓住这个契机,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一定可以培养出一个聪明伶俐的优秀孩子!
三、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1、直接告诉答案,并讲解含义。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问“我是怎么来的?”面对这个问题时,很多父母会羞于启齿,甚至是给出一些离奇的答案,这种态度是不对的。这是孩子对生命的起源感到好奇,父母应该如实回答,如果没法描绘的,可以借助绘本来给孩子讲解。这样的话, 孩子会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索力,认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2、跟孩子一起寻求答案。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有时甚至超出父母的认知范围,这时的父母不能不懂装懂,而是应该大胆告诉孩子,自己也不懂,希望孩子可以和自己一起寻找答案,并跟孩子比一比,谁能更快理解答案。 与孩子一起探寻未知领域,一起“充电”,孩子也会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始终对学习新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
3、善于反问。
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还可以 通过反问的方式来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比如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后,再反问孩子.“你觉得是这样吗?”“你认为有没有别的答案?”等等,进一步启发孩子的思维,引导孩子讲出心中的答案,那些答案天马行空也好,不切实际也好,父母都要首先肯定他的想象力,再给他作适当的纠正。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的成就感极大,还能增加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 越是善于思考的聪明孩子,就越喜欢提问题,并且提出的问题都是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果家长一直让孩子保持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索力,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就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一旦当他们把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想不考出好成绩都难啦!
今日互动话题:你们的宝贝喜欢问问题吗?你们平时是怎样对待他们的问题的呢?一起来聊聊吧!
我是逗儿妈妈,也是一位家有萌宝的宝妈,每天会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儿知识,帮大家解决带娃的困惑和烦恼,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哦!
我是逗儿妈妈,也是一位家有萌宝的宝妈,每天会跟大家分享更多育儿知识,帮大家解决带娃的困惑和烦恼,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哦!
熊孩子脚踢男子遭揪起背摔脚踹,遇熊孩子你会出手吗?
遇到这样的熊孩子,我是不会出手的。
因为我从小就是乖孩子,一直不喜欢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可看到这样的新闻,我打心里有一种痛快的感受。
因为这就是一个“大熊孩子”教训“小熊孩子”的故事。
一定有人会想:你这个人怎么这样,明明人家还是个孩子,咱们成年人应该迁就、包容。
曾经我也这么想,认为不该和小孩子计较。
可自从关注校园暴力以来,我的这一想法就改变了。
比如前两天的新闻里,凌晨12点,一个17岁的少女因为打呼噜,被室友叫来的同学一共8人扯着头发,躺在地板上被踩着手脚连续殴打10多分钟。
在你的印象里,会不会强烈的反差呢?
17岁的高中生少女,不应该是青春活泼、善良美丽的形象么?怎么会做出这么暴力残酷的事情呢?我也一直很疑惑,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这么有“杀伤力”?
一次次闯入共众的视野,一次次颠覆我们“老实人”的三观。
后来看的多了,也有些明白了。
很多熊孩子之所以会霸道、无礼甚至暴力,大多是因为他们生活环境的纵容。
这个纵容不是故意的,而是当熊孩子的“熊性”展现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在事前被及时阻止和在事后没有适当的教育。
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知老。
没有教育和制度的管束,熊孩子长大成人后的“熊性”会更具破坏力。
故事中的成年男子在回应熊孩子的无礼和暴力时,采取的是以牙还牙的态度——也踢了小孩子3次。
这样的处理方式明显是一种报复性心理,对一个小孩子这样报复,可见这个成年男子只不过是个长大了的熊孩子。
一个“小熊孩子”与一个“大熊孩子”的碰撞,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黑吃黑”,能不痛快么?
在次也提醒那些纵容孩子的家长,你的孩子处处都想占别人便宜,无礼、暴力也被你宽容,未来会惹出什么麻烦,谁也不知道。
你要么管好自己的孩子,要么多给自己准备点养老钱吧!
作者:剑仙 公众号:做自己呗
做一个不忘初心的自己呗
孩子上幼儿园是早入园还是晚入园好?
家长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最大程度释放天性。让孩子在自己的阶段完成自己的事情,享受自己的快乐时光。慢慢来,是对孩子最大的要求。孩子是处于人生中刚起步的年龄,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一步一个台阶慢慢成长。让孩子在家中享受更多在家中的快乐。父母要坚持孩子在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应该多带孩子出去玩,让孩子在该玩耍的年龄玩耍,而不是被迫留在幼儿园里面听从别人的安排。
很多家长会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别人在更高年龄才会接触到的东西,以为这样就能够比别知道孩子过早接触程度深的事物,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对事物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且孩子自己容易失去判断。只是听从大人的讲解与安排,这样学得不精。倒不如让孩子大一点了,有自己的判断力了,再让孩子接触,这样他们会往深处理解相应事物,并且会用自己的其他经历来判断事物,同时进行联想等,孩子做到这样,才能更深刻理解事物。
晚一点上幼儿园能够让孩子有胜利者效应。晚一点上幼儿园的孩子,能够在很多事情上能够正确处理,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我们前面说到,较早让孩子上幼儿园容易让孩子有挫败感,就是相同的道理。换一句话说,晚一点让孩子上幼儿园能够让孩子有胜利者效应。"胜利者效应"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可以概括为:动物在战胜一些较弱的对手之后再与更强的竞争者较量时,胜算将会比直接面对强敌大得多。科学团队表示这种"胜利者效应"和大脑中,从中缝背侧丘脑投射到前额叶皮层神经的通路有关,当增加这一环路突触链接的强度,就能介导"胜利者效应"。
孩子年龄大,对周围的事物就不会有很强烈的陌生感。这对孩子的适应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孩子在陌生的幼儿园中,如果有较强的适应力,就能够很快融入集体,与其它小朋友玩的好,就能够降低孩子的孤独感,让孩子在幼儿园中也能感受到快乐。大一点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自理能力也就更强。他们会在幼儿园中照顾好自己,自己吃饭、睡觉、打包东西等等,因而会获得其他小朋友的崇拜和老师的赞赏,这样会促使他们去帮助别人,不但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还能学到乐于助人。
孩子增加安全感,减少心理压力。孩子年龄大,对周围环境的安全就会增加,不会导致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就感到惶惶不安。孩子在幼儿园中如果能够有较好的安全感,在学习和生活上就会更加自如,处理事情也会更加精通,不会扭捏。因此,晚一点上幼儿园,能够让孩子减少心理压力,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降低孩子生病的概率。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上幼儿园前几天必感冒,这是因为孩子的抵抗力比较弱,幼儿园孩子又多,如果幼儿园里有一位小孩生病,极易被传染。另外,孩子刚到陌生的环境里会哭,哭多了也会增加生病概率的。而晚一年上幼儿园的孩子抵抗力会更强,适应能力变强,不哭闹,生病的概率也就变低了。
能够让孩子拥有更多自由快乐的时光。孩子玩闹的天性是不可以被束缚的。当孩子从小就被送进幼儿园,他们就没有了以前在家中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中会感到陌生、无助、无聊,而父母在身边就不一样了。父母在身边,孩子会有安全感,并且会表达更多自己的想法,会有更多自由快乐的时光。
二孩家庭,是不是根本做不到“一碗水端平”?
是的,对于有二胎的家庭中的孩子来说,是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的。因为在父母看来,有了二胎之后,对于二胎的关注会更加的多一些,而对于大的来说,因为有一定的自主独立能力,所以会少一些关注。
减少了对孩子的关心
而父母对于大孩子的关注会少一些,从而会让大的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度不够,因此从而会讨厌二胎,认为是二胎的到来才会让父母对她的关注减少的。
即便父母想要尽力的维持好大孩子和二孩子之间的平衡,但是这个平衡是无法维持的。因为在二胎出生之后,父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小的,从而忽略大的。
因为在父母眼中,二胎刚出生的关系,还在父母手中抱着,所以更加的脆弱,而相较于大孩子来说,因为大孩子已经可以走路了,甚至可以上幼儿园了,因此关注度会相对的减少一些,会更加的放心一些。
所以,父母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小的孩子身上,毕竟小的还处于婴儿时期,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样就会导致很难一碗水端平了。
一味的追求一碗水端平
我有一个朋友在父母的催促下生下了二胎,大点的孩子都已经四五岁了,而二胎的话还是刚出生的婴儿。
虽然小孩子一开始见到自己的弟弟刚出生的时候会觉得很神奇,甚至还经常想要抱抱自己的弟弟。只不过一开始的新奇过去之后,孩子发现父母手中一直都抱着小弟弟,而对于她的关心却并不够。
即便小孩子上幼儿园的话,一开始原本是父母天天送去的,但是后来有了小弟弟之后,都是爷爷奶奶送去幼儿园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心理落差自然大了。
所以每次我的朋友都让她的大女儿来摸摸小弟弟的时候,她都是不情愿的,甚至还有些讨厌自己的弟弟。后来我问她为什么的时候,她说是因为小弟弟的到来,才让父母不关心她,甚至认为父母不爱她了。
也许在父母看来,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二胎还小的关系,所以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但是对孩子来说,父母这就是不爱她了,原本给她的爱打折了,只剩下一半,剩下的都给了她刚出生的弟弟。
不要忽略孩子
对于父母来说,其实并不需要一味的追求所谓的一碗水端平,只需要在二胎出生后,不要忽略对孩子的关爱就可以了。即便二胎因为刚出生,还是小婴儿的状态,需要更多的爱和照顾,但是也不能忽略对大孩子的照顾和关心。
这样的话,孩子内心也不会认为父母不爱她了,反而会因为二胎的到来,从而认为家里更加热闹了,也是会理解父母的。
宝宝添加辅食的正确步骤,新手妈妈要注意什么?
众所周知,婴儿从出生之后,母乳是他们最好的食物,随着宝宝的身体发育,母乳喂养的营养已经不足以维持宝宝的发育,喂养模式渐渐地从母乳喂养过渡到辅食喂养。辅食可以补充母乳中营养素的不足、增强消化机能、确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等。但辅食添加过早过晚、种类不对、顺序错误是很容易对宝宝娇嫩的肠胃造成影响的,那么辅食究竟应该怎样添加才能满足宝宝身体营养需求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宝宝辅食的那些事。
判断添加辅食的时机
通常在4到6个月龄之后,是孩子味觉发育的关键期,孩子出现以下指标说明该考虑给孩子添加辅食了:1.孩子的体重已经达到出生时候的两倍。2.唾液分泌量显著增加,说明孩子要出牙或唾液中的淀粉酶已经发育完善,母乳喂养已经不能满足他口欲期的需求。3.母乳喂养形成规律,每天24小时哺喂的次数已经达到8到10次以上,但是仍然感觉孩子因为饥饿而哭闹。4.对大人吃饭感兴趣,孩子频繁出现咬奶头或奶嘴现象。宝宝添加辅食的时间需要根据宝宝的发育情况来定。
如何添加辅食?
严格遵循辅食添加的规则:
1.量由少到多。刚开始喂养辅食的时候量要少一些,然后根据婴儿的需求缓慢增加,使宝宝有一个适应过程。不同婴儿对食量的需求相差很大,父母不应将自己孩子的食量与其他婴儿相比。
2.质地由细到粗。宝宝的肠胃是十分脆弱敏感的,所以宝宝开始喂养时,选择的食物可先制成汁或泥,有利于吞咽。然后随着宝宝发育逐渐成熟,可换成粗一些或硬一点的食物,以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
3.食材种类由单一到丰富。喂养辅食必须先尝试一种,待宝宝习惯后再试另外一种,每一种辅食应经过3-5天的适应期。不同的婴儿接受新食物的时间有差异,因此父母需要耐心地观察宝宝对新食物的接受程度,以便妈妈了解宝宝的进食规律。在喂养辅食过程中,妈妈需要做笔记,详细记录宝宝辅食喂养的时间及种类,以免宝宝出现过敏症状时,不能分辨出导致宝宝过敏的食物。
辅食添加四大禁忌:
1.忌过早
婴儿刚出生时,他的胃肠消化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还不足以接受母乳或者配方奶粉以外的食物,如果过早地添加辅食可能容易引起过敏或者腹泻。所以,过早添加辅食只会增加消化功能的负担,甚至会引起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更不要说给宝宝增加营养了。
2.忌过晚
随着宝宝发育成熟,对营养、能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了,单纯母乳以及配方奶粉已经不能满足宝宝的生长发育的需求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添加辅食来满足生长所需。但有些爸爸妈妈怕宝宝消化不了,或者担心宝宝出牙较晚没有办法咀嚼,从而对添加辅食过于谨慎,谨慎到过了月龄还不敢添加,这样会导致孩子口腔喉咙发育不好,也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3.忌过滥
孩子虽能添加辅食了,但消化器官仍然很柔弱,所以不能操之过急,如果一味任意地添加辅食,不仅可能会造成宝宝因营养不均衡而过胖,还容易养成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见添加辅食过滥同样也是不合适的。
4.忌过细
在喂养辅食时,许多父母过于谨慎,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压碎辅食,弄得越烂越好,方便宝宝吞咽,避免噎着。事实上,长期给宝宝吃太细腻的食物,不仅会影响宝宝咀嚼能力的锻炼和牙齿的发育,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宝宝的语言发育能力。所以辅食要随着月龄的增加由细变粗、由软变硬,这样能让宝宝开始学会咀嚼食物、刺激牙龈,促进牙齿的萌出。
常见的几种家庭自制辅食:
1.米糊
米糊细腻柔滑,既有营养,也容易消化,宝宝易于接受。
做法:将各种五谷杂粮、果蔬、鱼类、肉类根据宝宝口味进行搭配组合,放到到破壁机中,选择相对应的模式,一道道美味可口又营养满满的营养米糊以及粥品就制作完成了。
2.鸡蛋
蛋白质是宝宝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妈妈在给宝宝制作辅食的时候可以经常做鸡蛋羹给宝宝补充蛋白质。
做法:将鸡蛋打碎以后,适量添加一些饮用水,然后放进蒸锅中蒸一段时间,在出锅以后,可以放进适量的香油等,来调剂鸡蛋羹的味道。如果宝宝吃腻了普通的鸡蛋羹,可以在鸡蛋羹里加入一些肉末、蔬菜等,变化一下口味。
3.土豆
宝宝的辅食怎么能少得了土豆呢?土豆除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果胶、纤维素、维生素及无机盐,土豆食用后有很好的饱腹感,加上土豆没有异常味道,宝宝更易接受。
做法:先将鸡蛋煮熟取出蛋黄、土豆蒸熟去皮,然后将煮熟的土豆和蛋黄一起放入碗中捣碎,最后倒入冲泡好的配方奶中,搅拌均匀。
4.胡萝卜
胡萝卜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钙、铁、磷、矿物质等营养元素,而且还含有胡萝卜素等,经常食用胡萝卜具有抗癌作用,尤其是宝宝常吃,对增强宝宝抵抗力很有帮助。
做法:先把胡萝卜清洗干净,煮熟或蒸熟,然后将其放凉后去皮,再用压泥器压成碎泥状,就可以喂宝贝吃了。
为什么说有条件的话,孩子一定得自己带?
孩子对父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时候,作父母的会因为生活压力外出打工,然后选择把孩子给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带。但这样会错过孩子最宝贵的童年时光,如果有条件的话,孩子还是得自己带。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孩子在三岁之前,是父母跟孩子培养感情最佳的时间,也是父母在孩子心里扎根的最佳时间。这个时候的宝宝模仿力是很强的,他所要传达的意思听大人表达过,他也想用类似的方式表达。若一出生就开始跟着长辈生活,错过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过程,还错过了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刻。其次,任何人都有叛逆期,如果父母在他叛逆期的时候不好好的在他身边陪伴他、教育他的话,很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所有的小孩子都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尤其希望能够和父母之间更亲近。如果是孩子从小心理上就受到了创伤,他会对这个世界更加充满怀疑和憎恶。这时候,并不是三言两语,买些礼物就能够抚慰得了孩子受伤的心灵。最后,很多时候,大人们认为时间还有很多,可以以后再弥补。他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错过好多能够和孩子互动的机会,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能够真真切切地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也就那么几年。当孩子长大时,我们再想和他们亲近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在他们心里,是我们先放弃了他们。
关于萌爸聊育儿和萌娃教育爸爸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网友留言